多管齐下促发展,转型升级助振兴

时间:2018-07-16     四川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四川高度重视农技协建设和发展,积极培育组织机构健全、民主管理规范、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农技协,不断完善农技协组织体系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期,也是农技协发展转型升级的历史时期,四川省农技协综合自身产业经营特色,不断探索转型升级的新思想和新道路,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发展概况

四川是中国农技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全省农技协发端和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初期主要从事农村实用技术协作和技术服务,后向技术经济实体过渡,现又出现了“公司+协会+会员”、“协会+会员+学会”和“协会+基地+会员”等多种经营模式,使农技协成为农业科技的聚集点和扩散点、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载体。据统计,2017年全省农技协总数达7599个,会员总数260万户,带动农户680万户。全省农技协联合会1045个,其中:12个市级农技协联合会,485个县级农技协联合会、548个乡镇级农技协联合会,县乡级农技协联合会较2016年增长超过10倍。全省农技协总产值60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13亿元;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的33个,1亿元至2亿元的86个;“公司+协会”的2251个、“协会+合作社”的3619个,协会建支部的1722个;经济技术实体类3357个,技术服务类2874个,技术交流类1182个,其他类型186个。

二、在转型升级上的探索

农技协数量和会员总数比上一年均下降了7%,在带动农户和经济效益上与上年基本持平,但是农技协联合会的数量,尤其是县、乡一级农技协联合会的数量却比上年增长近10倍。减少的农技协主要是技术服务和技术交流类型的协会,而“公司+协会”“协会+合作社”的实体化农技协数量进一步增长。在当前农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农业发展的各种现行政策与环境条件交互影响下,农技协数量虽然进一步下降,但正在经历着由独立经营到联合发展、由技术服务到经济实体、由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转型过程。

(一)创新农技协组织建设,成立省农技协专委会

省农技协下属的专业技术委员会定性为省农技协分类指导农户创业致富的行业性分支机构,对行业发展提出并建立专业标准,统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继续加强对2016年建立的首个专委会——鹌鹑专委会的指导服务和关注追踪,目前该专委会紧扣产业发展要求,联络同行、整合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在养殖技术标准制定、延长产业链及精准扶贫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017年7月3日,省农技协第二个专委会——柠檬专委会在资阳市安岳县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柠檬的专委会,以安岳县为中心,整合全省柠檬种植户、生产加工企业及科研力量,共同促进柠檬的标准化生产。组建省农技协专委会是农技协转型升级在组织建设上的探索。

(二)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重点打造示范农技协

2017年,为支持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和优秀农技协领办人发展,四川省继续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66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42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8个科普示范社区、20个农村科普带头人获中央财政奖补;10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40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50个科普示范社区和50个农村科普带头人受省级财政奖补。2018年,为进一步发挥优秀农技协和其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四川省将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农技协转型升级试点,支持10个一流的省级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和20个优秀农技协加快转型升级发展。通过围绕地方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重点农技协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用于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普及,如中药材、食用菌、各种水果、养殖业等的示范推广。 

(三)理论实践双管齐下,多形式培养职业农民

2017年以前,四川省农技协通过积极承办科协系统扶贫暨全省农技协培训,围绕农民关心的转型升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精准扶贫“4+1”等关键问题,对基层科协负责人和农技协领班人等开展专题培训。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对不同需求的人群开展精准培训,2018年6月12日,四川省科协和德阳市政府、绵竹市政府共同成立四川乡村振兴农民大学,省农技协依托四川乡村振兴农民大学对全省基层农技协领办人和其他涉农人员开展专业技术培训,针对水果、蔬菜、养猪、养鸡、加工、销售等不同产业进行分类对口培训,并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深入讲授知识难点,提升教学效果,最终通过考核对培训合格的学员颁发证书。首期培训针对四川民族地区的45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乡村旅游产业培训,结合了课堂理论教学和绵竹乡村旅游实地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举办乡土人才大赛,搭建人才交流平台

四川省农技协承办了四川省第一、二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的组织工作,并负责其中的评审环节。大赛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抓手,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发掘出一大批在创新创业和脱贫攻坚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培育出农村种养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销售(电商)三大主体,不仅打通行业领域交流合作渠道,还实现专家、技术、品种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大赛为基层农技协带头人崭露头角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人才基础。两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共有232位选手进入省级决赛,共决出了金奖20名,银奖40名,铜奖60名,脱贫攻坚特别奖15名。第三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即将在2018年7月启动,并在前两届的基础上增加项目推介环节,促进人才之间、人才与企业之间、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

(五)构建农产品网络服务平台,推动农技协社会化服务

四川省农技协、四川科技报、成都顺点科技共建“四川农产品网络服务平台”,完善四川省农技协数据库建设,建立标准化生产服务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推进农技协工作信息化和农村科普精准化,全面实施农技协“触网工程”。这项工作目前正在筹备中。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开展农技社会化服务,推动农技协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和水平。

一是转变农技协发展理念。把认识和观念从农技协是单纯的科技群团转变到农技协已发展成农村中的技术经济合作组织上来,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农技协规范化建设,推动农技协联合会组建,支持农技协开展农技社会化服务,运用“互联网+农技协”模式来加快农技协转型发展。

二是全面深化“银会合作”工作。全面推进“银会合作”,坚持需求导向、行业导向,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试点探索农村产权等新的抵押方式,不断扩大“银会合作”的深度、广度和效度,全面深化“科技+金融”联合支农模式,积极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农技协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持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按照需求导向、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组织专家学者采用“互联网+”、“订单式”等方式,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技术推广等开展实用培训,着力培育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民科技人才,并组织编印一批农技协相关书籍和农业科普读物,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种养殖技术水平和科学素质。

四是推动项目化和信息化建设。推动建好科普惠农项目库,持续抓好惠农项目评审前的动员,评审中先进典型的认定,评审后的宣传报道、激励等工作,完善项目申报、审核、实施、评估等流程。同时,加快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来提升和改进农技协工作,指导农户发展“电商”,对接超市,不断提升工作的项目化和信息化水平。

总体而言,全省农技协转型升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临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适应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的新情况,农技协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自身建设有待加强,个别农技协经济实力不足、管理不够规范、带动能力相对有限;二是技术骨干和经营人才培育有待进一步强化;三是创新能力有待强化,与“互联网+”等新形势不尽适应,对接市场功能有所欠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