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要实现,农技协助力也关键

时间:2018-07-16     甘肃省农村专业技术联合会

近年来,甘肃省农技协根据协会发展现状和在推动甘肃产业发展上的作用,边创新边探索,不断提高对农技协作为服务“三农”的社团组织的再认识,并在乡村振兴中努力发展壮大农技协组织,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农技协的组织的再认识

20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一种崭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并以多种形式不断发展壮大。

农技协是农民自己的草根组织,具有自愿、宽松、灵活、公益的特点,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不改变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的财产所有权;农民参会退会自由,适应广大农民的观念和愿望。农技协是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技协是公益性的社团,能够给予农民所有需要的技术支持,农技协的公益性技术服务也符合广大农民的需要。农技协是以科技服务为主要特色的组织,大多数农技协掌握的技术对农民而言,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接地气的技术,农技协的服务,可以做到与农民面对面、心贴心,可以手把手的教授农民迫切需要的农业技术,在缺乏人才和智力资源的广大农村地区非常实用。

农技协的根本优势和特色是服务,这种服务是全方位的。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加速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这一点毋庸置疑,这里不再赘述。

二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技协一方面在产业化经营上大胆探索,把重点放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上;另一方面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发展规模经营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满足市场对农产品的批量需求,农技协将自己成功的技术和经验,通过会员不断传播到周围的群众中去,形成了“组建一个协会、培植一个产业、树立一个龙头、致富一方百姓”的局面,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是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聘请专家讲课和技术指导、与科研单位挂钩、组织会员外出参观学习,帮助会员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水平,在这些与农民最关心的的生产技术推广活动中,科技对增产增收的有效作用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农民对科技的兴趣,技术知识的获得又提高了他们运用知识理性处理身边事务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四是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了市场化的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门独户的农民处于弱势地位,根本无法与市场和企业抗衡。农技协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统一销售,避免了产品相互压价和技术封锁,搭起了农户分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桥梁,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民加入了农技协,就增加了进入市场的筹码,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技协把农民共同的致富愿望和经济利益联合在一起,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配套服务,大大的增加了农民的商品生产量,并在市场销售中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六是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事业的全面发展。农技协的建立与发展,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农民。他们不但对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而且也推动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广大农民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眼光更宽了,商品观念、人才观念、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民主观念、参与观念等等都增强了,在发扬团结协作、互助有爱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甘肃省农技协发展现状

甘肃省农技协从1984年第一家协会成立到现在,伴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自身也经历了一个认识、初创、摸索、发展、成熟、转型、服务的过程,呈现出了从公助民办到民办民管,从单一形式到联合发展,从单一服务到全方位服务,从小范围到大区域的发展态势。据统计,截止2017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农技协6750多个,拥有会员130多万人。有登记、有场所、有组织、有服务、有团队的农技协组织1570个,其中农技联合会354个,会员单位3710个,会员人数26.4万人;专家服务团458个,专家服务团人数8450人。

服务方式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技术交流。主要在专家与会员间建群交流传播先进技术,开展技术交流,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等。

二是技术服务。在对会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培训的同时,建立“三站”,即科普惠农服务站,为会员提供优良品种、生产资料在内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科普e站,为会员提供科普、技术、金融、保险、灾害舆情信息和等值交流;电商服务站,为会员搭建运营销平台。

三是技术合作实体。协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头企业等实体一起抱团发展,为会员生产的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和加工增值技术服务。形成协会股份合作收会费,利润返还会员,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服务经营机制。

三十多年的发展,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对一个新生组织、一种农业服务模式来说又是一个探索与成熟的漫长过程。总的来说,农技协的发展已基本进入稳定阶段,对于欠发达省份的甘肃来说,受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它的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可能还处于紧跟与转型期,前途光明、道路漫长。

三、农技协在推动甘肃产业发展上的作用

在对全省农技协分类调研时,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全省来看,那些成立数量多、发展态势好、后劲足的协会大多都主要集中在牛、羊、菜、果、薯、药等产业领域,而这些产业也正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特色优势产业。为什么一种自发产生的协会,它的发展方向与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特色优势产业能够不谋而合?实践证明,这正是农技协旺盛的生命力所在,它适应了本区域发展环境,孕育和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助推了区域特色产业的形成。那么,农技协在推动甘肃特色产业中的有什么作用呢?

一是实现了统分结合。农技协实行的是会员制,农户加入农技协后成了会员,既可享受协会提供的技术、资料、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又维护了农户作为经济实体的地位,拥有较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统分结合,化解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过去,武威市民勤县养殖也仅局限于一家一户,形不成大气候。民勤县中天养殖联合会成立后,把周边贫困户全部聚拢起来,以每家三只绵羊发放,实行投羊还羔的模式办起了集饲料加工与供应、全方位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科技培训、金融服务为于一体的基地+合作社+养殖户+市场+服务的联合会新模式,统分结合的中天羊业联合会形成了规模经营,成为发展当地羊产业,产业扶贫的“孵化器”、“辐射源”。

二是打破了行政区划。依赖行政区划和行政手段管理农村经济,已经成为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严重障碍。应运而生的农技联合会,冲击了单一基层农技协的管理模式,打破了各级行政区划的封锁,形成了跨乡、跨县、甚至跨省、跨越国界的联合。玉门市誉通枸杞联合会,会员遍及三省六市14县110个乡镇,拥有会员5000多户,带动发展产业基地10万亩,系列化加工企业18家,飞播无人机厂家2个,技术服务站近200家,使服务成为各枸杞种植地必不可少的集体。

三是突出了科技领先。技术性合作是农技协的突出特征。发展实践证明,那些发展好的农技协大多都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各类专家、学者、高技术人员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直接被吸纳为会员单位,有的则担任协会的理事、会长,因此,协会始终掌握着先进理念、超前思维和实用技术。甘肃省马铃薯协会是依托定西市腾胜标准化科普示范基地建立的一个协会,协会成立以来,聘请甘肃省农科院王一航研究员为首席专家,先后与甘肃农业大学、省农科所、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对解决马铃薯、铃薯淀粉深加工技术研发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索,有效解决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多年来,协会研发、推广新品种26项,研发、推广新技术24项,有效推动了当地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四是推动了专业培训,加快了技术普及。农技协是以农产品或产业为基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会员大多从事该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在传授、推广技术方面,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一大批普普通通的农民,加入农技协以后,短时间内就变成掌握一定科学知识的“明白人”和行家里手。张掖市甘州区蔬菜协会引进、推广了新型无立柱高温棚技术,棚内较传统大棚增温2℃,西瓜可提前10天上市,每斤价格提高2元左右。这种依托协会建基地,基地带农户,农户促产业的做法,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使蔬菜产业成为甘州区的一大特色产业。

五是强化了市场导向,降低了市场风险。农技协的实践证明,凡是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农技协,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凡是背离市场、依然依赖于计划经济的农技协,则逐渐遭到自然淘汰和消亡。农技协实施全方位服务,使会员掌握先进实用技术,形成拥有较强市场意识的会员队伍。这些务实务农的服务,可以使参加进来的会员农民大大降低市场风险。中药村是甘肃的一大特色产业,各类中药材协会积极开展统一流转、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价格、统一签单、统一市场、统一服务的“八统”服务模式,规范了种植和市场秩序,开辟了国内终端市场,全面提升甘肃中药材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稳定了市场前景,保证了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后劲。

四、甘肃力争在乡村振兴中发展壮大农技协组织

“有为才有位”,正是由于农技协对全省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的助推作用,农技协才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2018年2月,甘肃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根据这个方案,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发来了《关于征求对<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意见建议的函》(省委农办发电﹝2018﹞2号),经省科协研究并结合工作职责任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缺少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意见建议,要求各级科协组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可以指导农技协组织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农技协组织对解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问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长期以来,全省农技协活跃在农民身边,示范带领农民一起干,引导农民主动学,成为在广大农村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层科普组织和社会力量。农技协在科普精准服务、提供就业岗位、开展农技培训等方面已有成功经验,并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技协培训、认证、扶持体系,为农村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科学生产理念、现代经营理念的智慧农民,为推动解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问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农技协组织对发展农业生产托管。让农户租借专门组织的专业化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要素导入农业生产,切实解决经营方式粗放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会发挥很好的作用。

三是农技协组织对促进服务带动规模经营发展方面发挥推动作用。农技协组织为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情况下合作社、家庭农场、致富能人如何能够发展规模经营进行了积极探索。

四是农技协组织可以帮助那些尚未离开土地、劳动能力不高的老龄化农民实现继续在家庭从事经营的愿望,使他们分享到规模经营的便利和收益上发挥作用。

五是农技协组织对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方面发挥助推作用。通过开展规模化的统一托管服务,农技协组织的服务内容从单一培训向集中采购农业生产资料拓展,还可以集中采用先进耕作技术、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装备作业能力,选用新品种、推广标准化生产,实现农业节本增产增效增收的多重效益上发挥着作用。

六是农技协组织有利于推进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通过组织专业化服务、装备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深松整地、统防统治、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高效技术,有效帮助和带动缺乏相应装备和技术的普通农户,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农技协组织还可以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实现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引领生态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七是农技协组织要按照“党建促产业、产业带大户、大户带群众,群众共致富”的思路,根据“精准对象、精准措施、精准求效”要求,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凝聚在产业之中,在促进精准扶贫、科技致富工作中发挥有力作用。通过“会长带领、党员带头、能人带动”的“一会三带”发动,以组织振兴推动人才振兴,以人才振兴推动产业振兴;通过培训人才为脱贫攻坚加油助力,走出一条具有农技协组织特色的农村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有效结合的新路。

八是继续发挥银会合作的成功模式,解决发展农业所需资金投入乏力的难题。可进一步采取“银行牵头+会员土地劳动力+社会资本+管理技术力量支撑+政策性资金量化”等模式,走“村会一体、联合发展”的农协发展道路,探索农技协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新途径。

九是农技协组织要敢于面对市场难题。一方面要在抓技术提高,提升农民素质的传统工作上继续夯实抓紧,另一方面要突破市场瓶颈实行多路销售,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基础上解决销售难题发挥作用。

多年来,科协作为农技协的业务主管单位一直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关心和扶持全省农技协的发展。2006年以来,中国科协联合财政部共同实施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其中,对农技协的扶持就是一项重要内容。十二年来,甘肃省共争取国家惠农资金12160万,奖补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等近600多个,其中大多项目都是围绕全省特色产业和扶贫工作展开的。这些资金,对发达地区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对甘肃农技协来说,则起到了“四两拔千斤”,带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积极作用。

甘肃省农技协从初创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三十四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作用明显,成绩显著,问题不少,困难不小”。我们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技协,给它成长壮大的政策环境。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思想上重视农技协发展、行动上支持农技协服务、工作上顶层设计到位、惠农服务上联合有关方面共建,农技协服务就会沿着一条光明的道路前进,其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和效果就不可估量。